天天观速讯丨秋裤先别急着脱,来get春捂的正确打开方式→
发布时间:2023-02-13 18:41:05 来源:广西疾控

天气回暖,万物复苏


【资料图】

你是否已准备约上小伙伴

一起郊游踏青了呢?

但是刚脱掉秋裤

却发现降温了

再重新穿上冬衣

气温又回暖了

……

但“春捂”的方式可是有讲究的

绝不是简单的“加衣服”

一起来看看“春捂”的正确打开方式!

↓↓↓

“春捂秋冻、不生杂病”是一条保健防病的谚语,其意思是劝人们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,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,适当地捂一点或冻一点,对于身体的健康是有好处的。

什么是“春捂”?

“春捂”是指春季气温刚转暖,不要过早脱掉厚衣。

为什么要“春捂”?

初春乍暖还寒,气温时有变化,过早的脱掉厚衣,一旦气温下降,身体难以适应,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,病菌乘虚而入袭击机体,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,导致感冒、气管炎、关节炎等疾病。

哪些人群需要“春捂”?

从中医角度,有唇淡面白、形寒肢冷、神疲嗜卧、大便稀溏、夜尿频多等症状的阳气不足者需要春捂。

从现代疾病角度,以下群体也需要"春捂":

1.患有白细胞减少症、贫血、甲状腺机能减退等重要元素不足或功能减退性疾病的患者;

2.患有易受寒邪刺激而发病的,如:偏头痛、面肌痉挛等神经系统疾病,鼻炎、哮喘、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,心绞痛、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病,慢性肾脏病,胃及十二指肠溃疡、肠易激综合征等消化系统疾病,痛经、盆腔炎等妇科疾病,风湿/类风湿性关节炎、颈椎病等骨关节疾病,等等,此类患者更应该做好春捂保暖,以免病情加重,发生更严重的后果。

捂哪些部位?

头是诸阳之会,头部受风着凉,容易引发感冒、头痛、牙痛,也可能诱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,体质虚弱者还易发面瘫。

鼻为肺之窍,又是呼吸换气的出入口。鼻部受寒容易诱发鼻炎、感冒,甚至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。

耳为宗脉之所聚,十二经脉皆通过于耳,双耳常裸露在外,感受寒冷,会引发头痛,进而感冒。

颈部受凉后会引起局部血管收缩,可诱发眩晕、大脑供血不足等不适。

背部有多条阳经循行,颈背受凉受寒则筋脉拘紧、阳气受损或痹阻不通,可能导致颈椎病、肩周炎等关节疾病的发作。

腰为肾之府,腰部受到寒冷刺激,肾阳的功能就会受到抑制。中老年人突遇冷风后极易刺激神经,引起腰部疼痛,甚至旧病复发。

膝部是下肢的枢纽,肌肤单薄,受寒则气血流通不畅,诱发膝关节疼痛等。

阳气起于足五趾之表,阴气起于足五趾之里,因此足是阴阳交会的地方,加之远离心脏,血液供应慢而少,长时间下垂,若其受凉可以引起感冒或使气管炎、哮喘、关节炎、痛经、腰腿痛等旧病复发。

“春捂”的注意事项

昼夜温差大于8℃时应该捂着。

“春捂”并不排除根据气温变化适当增减衣物。春季3月份是呼吸道疾病的一个高发季节,除了因为气温变化大,还与衣着调适不当有很大关系。如果春末仍捂得很多,这样的“春捂”就过分了,不冷不热不出汗才刚好。

转换环境时注意温差变化,如下车、出门、半夜起床如厕等时刻,应穿戴齐整,避免受寒。

着装避免露脐、露踝,年轻人不要爱俏不穿棉。

泡脚后需将脚擦干;如果有出汗,需要及时更换贴身衣物,并且避免汗出当风。

日平均气温达到15℃以上且相对稳定时,方可逐渐减少衣物,注意“上薄下厚”的原则,先减上衣,再减下装。

“春捂”的饮食

春捂的目的是顾护身体的阳气,除了衣着方面,饮食的“春捂”也很重要。

春季适宜进食一些辛温升散的食品,如麦、枣、豉、韭、葱、香菜等。生冷之物应少食,早春饮茶应饮用一些性质温和的茶类,如红茶和黑茶,以免损伤脾胃之阳气。

“春捂”的加强版

配合按摩的穴位有:百会、大椎、命门、肾俞、关元、神阙、足三里、三阴交、太溪、涌泉等,用手指指腹轻轻揉穴位,直至发热,每次5-10分钟即可,也可以进行艾灸或药物贴敷。

足浴:采用中药足浴的方式,以促进人体阳气的升发。

体操:现在很流行的五禽戏和八段锦,也是在春季里使人体阳气升发的绝佳方法。

这些做法,也是“春捂”

春捂不止是多穿衣服那么简单。下面这些做法也可被看做“春捂”。

不吃寒凉。习惯性腹泻、脾胃不好的人对此要格外注意。

情绪稳定。春捂也要“捂”住情绪,避免大悲大喜,也要避免焦虑、紧张等情绪。

保证睡眠。睡眠的过程就是阳气生发的过程。好的睡眠有利于维持免疫状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