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元璋独宠女儿安宁公主,为何却要处死她的丈夫,让女儿守寡?_每日观察
发布时间:2023-07-03 13:53:58 来源:中华网热点新闻

朱元璋一共有十六个女儿,但是马皇后所生的嫡女只有两个,四女安庆公主就是其中之一。

众所周知,古代子女有嫡庶之分。朱元璋尤其看重这一点,甚至于立下了有嫡立嫡,无嫡立长的继承人规矩。所以,对于自己的嫡子嫡女,朱元璋一直都是宠爱有加。安庆公主作为朱元璋的嫡女,自然是备受宠爱。


(资料图)

一般来讲,作为皇帝的女儿,公主往往需要为了皇家的利益做出一些牺牲,比如与异族友邦和亲,换取国家的边境安宁。或者与功臣贵族联姻,以达到拉拢他们的目的。当然了,明朝向来硬气,公主从来不和亲,但是嫁给功臣子弟的却是大有人在。

朱元璋本就权术高手,这种笼络人心的机会他自然不会放过,反正他的子女多。历史记载,朱元璋为自己女儿挑的驸马,大都是公侯子弟。

"高帝(指朱元璋)时,驸马尚公主多以公侯子弟充之,而不甚拘年貌"

比如朱元璋的长女临安公主的驸马李祺,就是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的儿子。次女宁国公主嫁给了汝南侯梅思祖的儿子梅殷,五女汝宁公主嫁给了吉安侯陆仲亨的儿子陆贤。

但是,对于安宁公主,朱元璋却并没有把她当做笼络功臣的工具,而是尽力的在为她找一个如意郎君。

朱元璋选来选去,最终挑中了一个叫欧阳伦的男人。欧阳伦是一个读书人,进士出身,长得帅,有才华,安宁公主也喜欢。然而,朱元璋却是没想到,自己阅人无数,这一次居然看走了眼。

其实欧阳伦这个人能力还是有的,毕竟是实打实的进士出身,再加上因为女儿的缘故。所以朱元璋对其也是颇为看重,时常会派他代表自己出使地方。洪武十七年,河南一带洪水患严重,驸马欧阳伦就被派去负责过赈灾事宜。

不过朱元璋的器重,并没有让欧阳伦加倍努力,而是助长了他的骄奢心里。对于欧阳伦来说,作为驸马,他本就是皇亲国戚,地位超然。而如今他又是皇帝身边的宠臣,时常代天子行事,那自然更加的不可一世了。

久而久之,欧阳伦开始利用自己的身份和权力,干一些违反明朝法令的勾当。洪武三十年,朱元璋派欧阳伦出使川陕地区。当时在川陕地区,流行私贩茶叶,利润很高。但是这一举动是朝廷明令禁止的。

众所周知,明朝建立之后,北方边患不断,蒙古人依然虎视眈眈。然而,中原王朝历来都缺少战马,对付草原上蒙古人实在有些吃力。

在这种情况下,朝廷和西域商贩交易,从他们那里购买军马,而茶叶正好是西域商贩们认可的硬通货,所以茶叶在当时乃是明朝重要的战略出口商品,朝廷还专门设立了茶马司,用以管理以茶易马,并且"颇获其利"。

明朝缺少良马,必须通过茶马互市,从外族那里获取,明朝手中紧紧握住茶叶这张王牌,那么就能在制衡漠北的同时,提升自身的军力。可想而知,茶叶价值有多大。所以,暴利之下,许多商人开始私自贩卖,结果扰乱了市场,导致茶叶价格下跌,马价暴涨。

为了调控市场,更为了保证稳定的军马来源。朝廷严令禁止私贩茶叶,如果有违反的,将会被重罚。

"有以巴茶私出境者,寘以重法"。

欧阳伦来到川陕之后,身为驸马,又是天子特使的他,在面对朝廷严令禁止的贩茶走私行为时,不仅不打击阻止,反而是同流合污,这显然是知法犯法了。他倚仗皇亲的身份,屡屡派人贩卖私茶出境,而其到达的地方,驿丞等均不敢过问。

《明史·卷一百二十一》:伦颇不法,洪武末,茶禁方严,数遣私人贩茶出境,所至绎骚,虽大吏不敢问。

更为关键的是,你欧阳伦违反禁令也就算了,好歹低调一点。毕竟当朝驸马,皇亲国戚,当地那些官员也惹不起,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过去了。然而这欧阳伦自恃身份高贵,居然明目张胆的派人贩茶叶出境,而且一次都是数十辆民车的规模。

如此招摇过市,人家就算不想管,那也得做做样子才行。然而这驸马家的家奴周保,狐假虎威,仗势欺人,不仅不让查,还把前来检查的蓝田县河桥司巡检税吏给打了。被打的税吏不服,就将这件事儿上报,最终消息传到了朱元璋那里。

《明史》:有家奴周保者尤横,辄呼有司科民车数十辆,过河桥巡检司,擅捶辱司吏,吏不堪,以闻。

注意,这不是秘传,而是税吏上报。要知道,这中间可是要经过几层的审核,才能传到朱元璋那里去。所以,驸马私贩茶叶的事儿,算是公开了。前面讲过,私贩茶叶原本就是重罪,欧阳伦身为驸马,知法犯法,更是要罪加一等。而他纵容手下,殴打朝廷命官,那更是打了朱元璋的脸。朱元璋本贫苦出身,极其痛恨欺压乡里之人,欧阳伦纵容家奴对待有司的官吏尚且如此,就更别说平日里对待乡里了。

这些罪过,随便哪一条,都足以要欧阳伦的命。朱元璋即使看在安宁公主的面子上,有心保他一命,那也保不住。如果他不杀欧阳伦,天下人会怎么看他?禁止私贩茶叶的禁令又该如何施行下去。他固然是一个父亲,但他更是一个皇帝。为了保证朝廷律法的威严,为了维护皇族的形象,欧阳伦必须得死,他朱元璋都救不了。

所以,安宁公主当寡妇,并不能怪朱元璋,要怪就只能怪她的丈夫欧阳伦自己,唯利是图。

标签: